规章制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校对工作条例》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期刊管理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三审三校制度,保证和提高学报编校质量,特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校对工作条例》。


第一章 常见的校对方法

对校方法:该方法是比照原稿,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一一相符,从而达到消除一切与原稿不符合的方法。而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有点校、折校、读校、倒校等方法。本校:该方法是在通读论文前后,左右内容互证,以发现问题、订正讹误的校对方法。他校:该方法主要是在通过本校发现原稿的疑点之后采用。主要是利用各种标准和规范以及权威的书籍,从中找到排疑的根据。理校:该方法是校对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尽心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的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在运用本方法进行校对的时候,要充分开展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要避免“想当然”的错误。其他:其他校对方法还包括核红、整理、人机结合等。


第二章 校对的程序

一校:学科责任编辑负责。依据通过终审的原文校对,重点解决丢字丢句丢段、数据错误、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错误、图表的尺寸和位置等问题,初步完成版面调整,检查文献书写格式及文献排序是否与文内一致。

二校:学科责任编辑与执行编辑各校一次。除全文校对并核查前校中提出的问题外,重点解决版面规格、目次的调整,复查图表、补版撤版的结果和标题、表题及题序。有条件时在电脑上校对,以解决校对中的文字错误。

三校:学科执行编辑与副主编或编辑室主任各校一次。通读校对全文,检查各封页,包括目次、书脊、尾注、页眉、补白、转页照应等。检查改版质量,辅以电脑校对消灭一切差错。

四校(核红):执行编辑负责。与三校核对,看清样上还有那部分尚未修改的。

校对质量标准为:一校为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二(允许差错率,下同);二校为十万分之六至十万分之四;三校为十万分之三至十万分之二;四校为十万分之二以内。

四校完毕后由专职主编全面检查清样,必要时要检查胶片,无误后签字,下厂开印。


第三章 校对的要求

校对的第一个要求是定稿。送印刷前,稿件必须逐字逐句地核实,标点、符号、公式、字码、字体都要求一致。具体要求作到:校正错字、缺字、例字、横字、颠倒、多余或者遗漏字句行段以及接排、换行、字号等差错,改正符号和公式的错误。

检查版式是否符合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次序与正文所标号码是否吻合;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的位置;排版是否美观;行距是否均匀,字距是否符合规定,各级标题层次、字体和顺序是否得当。

仔细阅读:是指编辑要从文题到文献,从文字到图表,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校样,不可一心两用,一目数行。

认真复核:是指当校对的校样、作者的校样与编辑自己阅读的校样三者不一致,甚至有矛盾的时候,其处理权虽归编辑,但不可盲目下笔,要认真复核。

谨慎核改:是指必要时须与作者联系,甚至向有关专家请教,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方可下笔改定(最终的定稿务必要征得作者的认可)。

校对符号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校对符号是用来标明版样上存在的各种错误的记号,是编辑、排版和校对者之间的共同语言。对于排版中的差错或增加删除的字句所使用的标注符号必须准确无误,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所规定的符号和方法作为标准。


第四章 校对中的注意事项

⑴ 校对不能够片面地追求高速度、一目十行、跳跃式地进行,必须要实实在在逐字逐句逐页地进行校对。

⑵ 改正的字或符号一定要书写清楚,特别是冷僻字,少见的符号、标记等。

⑶ 改正的外文,应当注明是英文、希腊文、拉丁文、俄文还是日文等并用印刷字体书写清楚,以方便改版。

⑷ 公式、外文等改动太多或者标注不清的时候,应该在空白处重新写上正确样式。

⑸ 注意改正混淆字(同形、同音字)和别字。

⑹ 校对符号的标写要按照规范清楚、醒目,改校处应当勾划清晰,以利改样。

⑺ 校样时候,应当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一丝不苟地进行。

⑻ 作者校样时,最好使用红笔,勾划清晰,必要的时候可以注字说明。


第五章 “编校合一”需注意的事项

⑴ 掌握电脑排版的出错规律。因作者寄来的磁盘稿一般都使用Word系统,大多与出版社排版系统不兼容,有些公式及图表需由排版员重新录入、制作,对于重新改版、改错后的校样,编校时应注意:①有无漏句或丢段现象;②有无因计算机感染“病毒”及排版员误操作产生的莫名其妙的错误;③公式、图表是否因重新录入、制作产生新的差错;④正文中的符号、外文字母特别是希腊字母转换是否正确;⑤有无错改和漏改;⑥有无不恰当的转行和字符重叠;⑦图表位置是否正确、规范,即先见文后见图表;⑧字体、字号是否正确,版式是否统一。

⑵编辑发稿要做到“齐、清、定”,切莫将改稿程序后移至校对环节,这样既加大编校及排版时的工作量,又增加了出错机会。

⑶编辑要按照校对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校对,避免丢漏段和其他错误。

⑷注意核对正文文题、作者、页码、栏头与目次是否一致,有英文摘要时应注意作者名字的汉语拼音拼写是否正确。

⑸ 注意核对页眉、序号,角注、图表与正文的互见。

⑹ 注意专业名词术语的规范写法及全篇用法统一。如:华法林、华发林、华法令混用现象等。

⑺ 注意区分外文字母与数字的混用。如“1”和“I”不分等。

⑻ 注意成对出现的标点符号是否完整。如:括号、书名号、引号等。

⑼ 注意中文连接词前不加标点。如:及、和、以及等。

⑽ 注意参考文献角码的顺序和与正文的互见及人名写法的统一、规范。

⑾ 注意同一篇文章参考文献是否重复罗列。

⑿ 注意易出错的关键字、词的使用,如“的”、“地”、“得”的混用,“作”、“做”的混用,等等。

⒀ 注意邮政编码位数是否规范、版权页有无漏项。

⒁ 注意表内同一类别数字小数点保留位数统一。


第六章 校对签字发稿制度

签字就是把关,就意味着责任。把签字作为流程的一部分,就是一种必须执行的制度。付印签字是编辑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最后一次把关,要做到仔细核红、确认无误。

(1)学科责任编辑的责任签字:在每期所承担编辑稿件的一校稿样、二校稿样、三校稿样以及核红清样稿上签字。

(2)执行编辑的责任签字:在所承担当期学报的扉页、封二、封三、目录、版权页等的终校稿样以及内文的核红清样稿上签字。

(3)编辑室主任或副主编的责任签字:在所承担编辑学报的每一期扉页、封二、封三、目录、版权页等的终校稿样以及内文的核红清样稿上签字。

(4)专职主编或分管主任的责任签字:在所承担编辑学报的每一期的扉页、封二、封三、目录、版权页等的终校稿样以及内文的付印稿样上签字。


第七章 编校样稿归档制度

归档工作不仅反映一个编辑部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还可以有效地消灭差错。需要存档的内容包括:学科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或分管主任签字确定的终校样稿、付印稿样,以做为追查编校质量责任的依据。



2021年7月修订